林殷慈展示如何只用7件单品穿出7种风格。


仅由少量高品质、多功能单品组成的“胶囊衣橱”,能满足人们在不同场合的需求。


在新加坡,南洋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蒋佩君、林莉真、王立倪和林殷慈在做毕业设计时,组成了“Make the Cut”团队,倡导环保、可持续的时尚。

据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报道,经过网络调查和小组讨论,4人发现,18~25岁的当地年轻女性中,每两人中就有一人经常为了紧跟时尚潮流而冲动购买新衣,导致每6~12个月就更换一批衣服,短时间内制造大量纺织废料。

这种趋势与全球倡导的绿色环保背道而驰。“与其购买最潮的衣服,不如通过重新搭配获得满足感,减少丢弃‘过时’的衣物。”王立倪说。

于是,这个团队效仿西方日渐兴起的“胶囊衣橱”,在网络上发起了“七日胶囊衣橱”挑战——挑战者需用上衣、裤子、裙子、外套等7件衣物,在一周内穿出7种不同风格。她们希望以此鼓励年轻人改变生活习惯,减少浪费。

据美国“商业内参”网站报道,“胶囊衣橱”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,是由伦敦杂货店Wardrobe的老板苏西提出的。简而言之,这是一种仅仅由三四十件高品质、多功能的物品组成的超精简衣橱,仅靠这些单品的排列组合,就能满足人们在不同场合的需求。

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,美国品牌DKNY创始人兼设计师唐娜·卡伦提出了类似的概念,即女性的衣橱中最少只需要有7件衣服:紧身衣、裙子、衬衫、外套、夹克、裤子及晚礼服。她称之为“简洁7件”。

近年来,将这种“断舍离”理念发扬光大的是美国时尚博主卡罗琳·里格尔。从2014年开始,卡罗琳在自己的时尚博客“Unfancy”中提倡极简主义风格,认为一位女性每季只需要37件单品(包括鞋子),就能搞定一整个季节的所有搭配。而在3个月后,人们需要舍弃一些服饰,再添置新的填补空缺,以此类推,不断更新。

卡罗琳认为,衣橱中的服饰数量应始终保持在37件,且每件服饰的最长寿命就是6个月,“过期”就该清理掉。她告诉美国“The Everygirl”网站,这种方式不仅让人更加注重搭配,还节省了大量购物费用,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。

“你还记不记得买衣服时的兴奋,但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没穿过这些衣服?我有这种经历。你的衣橱是不是塞得满满当当,但出门时照样挑不出能穿的?我有这种经历!”她说。

2013年的“黑色星期五购物节”(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),卡罗琳和以往一样冲进了商店,像购物上瘾一样买买买。“我抱了一大堆衣服回家,但这对我的个人风格毫无贡献。”这让她开始思索,为什么要在柜子里塞满不喜欢的东西?为什么要花钱买不穿的衣服?

卡罗琳想通了:不断购物是为了发泄情绪,而非出自需求,自己日常穿的其实就是那么几件衣服而已。“我意识到自己有个坏习惯,就是将购物作为一种发泄方式,心情不好时希望通过买东西获取满足和幸福感。”

于是,她开始在谷歌网上搜索解决问题的灵感。她看到了苏西的“胶囊衣橱”,认为一个小小的、精简的衣橱是极好的尝试方向。“我想试试,如果将之作为一种长期生活方式,会发生什么。”

让女人把衣服从衣橱里清理出去并不是件容易事,卡罗琳经过一番挣扎才下得去手。她说自己喜欢3这个数字,于是高跟鞋、平底鞋、靴子、牛仔裤、短裤、裙子、T恤、衬衫和背心每种留3件/双,再根据季节进行调整。

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。在精简了衣柜后,卡罗琳发现衣服虽然少了,但拥有的幸福、满足和喜悦并没有变少。“现在,不管是周日的早午餐还是跟客户开会,我都能快速选出衣服,因为衣柜里都是我喜欢而且用得上的东西。”

她希望将这种生活方式分享给更多人,于是开了博客。“我想告诉人们,一个小小的衣橱也能拥有时尚风格。我还要证明,想得到新东西同时控制衣橱的尝试永远不会太晚。”

现在,卡罗琳十分享受她的新生活。“对我来说,一个胶囊衣柜代表省下大把时间和精力。我不再绞尽脑汁决定要穿什么,每季购物只一次就可以了,还省了不少洗涤和熨烫衣服的时间。我可以为真正重要的事情腾出更多时间,为想做的事和帮助别人省下更多钱,实际上,我得到了更多的满足感。”

关于最后那一点,卡罗琳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不谋而合。后者曾在2012年接受美国《名利场》杂志时说:“你会看到我老穿灰色或蓝色的西装,这是因为我希望减少选择的时间。我不想每天花大量时间思索吃什么或穿什么,因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