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(秋冬)博览会展会8月23日至26日在上海举办,图为参展商展位。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/摄
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上海8月24日讯(记者王婉莹)“1-6月我国家纺产品累计出口183.45亿美元,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0.49%。但是,大家耳熟能详的家纺品牌相对较少,这是我国家纺行业的一大短板,从目前看,跨界合作发展大家居才能让家纺产业实现质的提升。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、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在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(秋冬)博览会展会上对记者表示。

发力“大家居” 共享跨界合作

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、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接受采访。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/摄

被誉为“家纺产业晴雨表和风向标”的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(秋冬)博览会展会,并已成为行业全貌的缩影和风向标,致力于引领行业、服务企业、构筑合作新平台,许多家纺企业都是通过这一平台逐步成长,走上了国内外贸易的舞台。对于今年展会的特点,杨兆华表示,今年参展商已不仅仅是在卖一块布,越来越多的是在提供全屋软装解决方案,提供配套设计方案,已经从对布料的单一展示向整体软装趋势发展,充分体现了行业整合的能力。

杨兆华介绍,从每年参展情况看,每年布料的质量、制作工艺都会有升级,但是大家还不了解何为“大家居”,近年通过协会的努力,让大家逐渐了解到家纺行业要发展,必需要有新模式,要有开放共享的跨界合作。“今年我们跨界整合最大的一个亮点,是在加强与中国家具协会、中国室内装饰协会、酒店协会等合作基础上,引进了被誉为室内设计界‘奥斯卡’的安德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大奖,使跨界合作能落地。”

从B端到C端 推动家纺行业品牌整合

“1-6月我国家纺产品累计出口183.45亿美元,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0.49%。但与家纺生产大国、出口大国不相称的是,大家耳熟能详的家纺品牌相对较少,这是我国家纺行业的一大短板,从目前看,跨界合作发展大家居才能让家纺产业实现质的提升。” 杨兆华对于家纺行业的发展给出了答案。

数据显示,家纺出口额占整个纺织服装的15%左右,占到世界家纺产品出口的40%。据统计,家纺、家居相对独立,跨界经营的企业相对较少。但在未来,家纺、家居的行业边界将会逐渐模糊,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。

杨兆华告诉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,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、消费结构的升级,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家纺产品本身,而会更加关注其文化品位,特别是与整体家装风格的匹配性。尤其在“大家居”的概念下,这种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。家纺企业必需要告别材料供应商这一单一角色,转而与家具、家饰和室内设计企业的抱团发展,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一站式、一体化的家居解决方案和服务。但是家居、家纺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品类的简单叠加,而是企业围绕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设定情境,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。

工作人员在给观众演示如何使用APP选择家居产品。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/摄

“联合会在积极推动品牌整合,让企业真正从B端到C端转变,通过展会等手段,帮助企业实现终端落地。”杨兆华说。
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展会上发现,如今许多布艺企业已经在使用互联网思维,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,以提升品牌终端影响力。

家纺设计文化探讨从“跨界”到“无界” 

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(秋冬)博览会展会同期活动,2017安德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峰会暨2017“无界之合”跨界家居艺术展。图为服装设计师郭培设计的青花沙发。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/摄

我国经济进入“新常态”发展时期后,家纺行业规模的增长总体放缓,企业转型加快,运营质效不断改善,力求实现效益的增长、效率的提升和运营质量的提高。家纺市场亟待转型升级,消费需求也开始从单一产品的需求上升到整个生活方式的需求。

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,我国家纺行业经历了从“布艺时代”到“大家纺”时代、从“大家纺”时代到主张生活方式的“大家居”时代的转变,家纺产品也从实用消费品转型为流行时尚品。

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,传统企业进入调整期,企业纷纷探索转型之路。在此背景下,传统家纺企业纷纷做出调整,从单一品类向大家居转移的企业屡见不鲜,其中,行业知名品牌梦洁旗下MERHOME寐开出国际名品家居馆涉足家居领域,家居生活馆内产品从男士用的烟斗、护理用品,到女性消费者偏爱的香薰、手工雨伞等商品一应俱全。

罗莱家纺更是更名为“罗莱生活”,投资成立向智能家居、智能硬件等领域发展的基金,加速向家居生活一站式服务商转型。截至2016年年底,在近1700家罗莱主品牌中已有15%的门店做了转型和升级。

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,要求家纺企业不断创新,转型升级,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结构,打造智能家居,让家纺行业真正做到能够引导消费,且兼顾科技性与时尚性,让中国家纺设计文化从“跨界”到“无界”真正的崛起。